close

對標上海 聚焦張江

從創立羅氏研發中心到成立華領醫藥,陳力始終沒有離開張江。他見證瞭這些年張江乃至整個上海的人才聚集,以及由此帶來的創新創業活力。“產業環境,核心是人才環境。”陳力頗有感觸。在他之後,輝瑞、諾華、葛蘭素史克等跨國藥企研發中心紛紛入駐。

而現在,已有7位創始人離開老“東傢”,成立瞭自己的創新創業中心。

“上海的人才政策越來越好。”對於2016年9月出臺的人才“30條”以及此後陸續發佈的69項配套政策,陳力和同伴們的感受是一致的。人才第三方評價、分類管理、不為所有但為所用的引才機制……這些給人才帶來利益的政策,他們都能掰著手指數出一二。

對上海來說,推進人才新政,有著更深的考量。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,誰擁有一流人才,誰就擁有科技創新的優勢和主導權。厚植科技創新多鏡頭行車記錄器的人才優勢,方能多鏡頭行車紀錄器推薦夯實上海創新的“厚度”。

“Fantastic(好極瞭)!”去年底,諾貝爾化學獎得主、華東理工大學客座教授伯納德·費林加在上海市出入境管理局辦理瞭永久居留身份證申請手續,談及“綠色通道”和細致周到的服務,他不禁發出這樣的感嘆。

費林加與上海科技大學特聘教授庫爾特·維特裡希一道,是首批來滬工作並擁有“永久居留”的諾獎得主。在上海,費林加擁有一個為他量身打造的實驗室:“我們會把它打造成世界頂級實驗室,培養一批青年人才,並吸引全球知名科學傢加入。”

費林加等高層次人才,是上海科創中心建設的“關鍵少數”。依托圍繞張江綜合性國傢科學中心佈局的上海光源、蛋白質中心等重大科學設施和重點項目平臺,上海面向全球集聚瞭包括兩院院士、諾貝爾獎獲得者、美國科學院院士、英國皇傢學會會士等在內的頂級科學傢近500名,實現瞭“不求所有、但求所用,不求所在、但求所為”。不僅如此,

上海還佈點30餘傢海外人才聯絡站,建設全球高層次科技專傢信息平臺,在全球篩選出25萬名高層次科技專傢,實現主動“出擊”、精準獵才。

“中國為我提供瞭實現人生價值的舞臺,我會在上海努力做好科學研究。”1月30日,中森菜實成為首位獲得外國高端人才簽證的日本人,以研究員身份加入中科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。持有這一簽證,她可以在最多10年內多次往返,享受每次最長180天的停留期,配偶及未成年子女也可獲得相同期限的多次入境簽證。

降低外國人永久居留證申辦條件,放寬外籍人才就業年齡,簡化入境和居留手續,確立市場、單位、行業的人才評價決定權……

通過不斷制度創新、先行先試,上海越來越成為國際一流人才眼中的“東方明珠”,已連續5年榮膺“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國城市”。數據顯示,2017年,上海共辦理外籍人才工作證件8.1萬件,目前在滬工作外國人才達到21.5萬人,占全國的23.7%,位居全國首位。同時,來滬工作和創業的留學人員已達15萬餘人,近5年引進的留學回國人員是上個5年的兩倍多。

無論是面向海外還是面對國內大車專用行車紀錄器推薦,上海對人才的渴求前所未有。以往,一個大學退學、僅有高中文憑的年輕創業者,想要作為頂尖人才落戶上海、安傢立業,似乎不太現實。但陳鋼強做到瞭。去年,這個在天津讀書、在廣州創業的“80後”作為“復合型創業科技尖子”“行業緊缺人才”被引進上海。作為上海馳遊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的執行副總裁,他與團隊打造瞭全球最大的開發者服務平臺,覆蓋瞭60億移動設備大數據,擁有1000多傢運營商數據信息的平臺。2016年,公司創造稅收5000多萬元。

陳鋼強的幸運,除瞭自身實力,還得益於上海對於國內科創人才運用薪酬評價、投資評價和第三方評價等市場化方法進行引才聚才的新政。比如,4年內個稅累計達到100萬的企業高級管理和科技技能人才、獲得首輪風險投資達到1000萬且持股比例不低於10%的創業人才等,都可直接申辦上海戶口。

市人社局人力資源開發處處長葉霖霖介紹,近兩年上海累計引進國內科技創新創業人才超過7.5萬人,其中通過科創人才引進新政,引進的創業人才、創新創業中介服務人才、風險投資管理運營人才、企業高級管理和科技技能人才、企業傢等五類重點人才近9000人。(記者張駿吳頔)

文章刊發於3月26日《解放日報》











大車專用行車紀錄器

分享到:QQ空間新浪微博騰訊微博人人網微信

六鏡頭行車紀錄器推薦
arrow
arrow

    xpj775tz3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